品葡萄酒的時候,喝葡萄酒的人大多都見過杯子里有一圈液滴。傳統上稱之為“酒淚”或“酒腿”,也叫掛杯。那么,什么是掛杯呢?掛杯現象是怎么產生的?掛杯的厚度和細節是什么意思?

葡萄酒為什么會有掛杯的情況?進口水晶葡萄酒杯供應商告訴你

什么是掛杯


為了促進葡萄酒香氣的釋放,我們在品酒過程中,需要以杯柱為軸心,以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有節奏地旋轉酒杯,讓酒液在杯中旋轉起來,擴大與空氣的接觸面,進而加快揮發性的香氣釋放。當我們停止旋轉酒杯的時候,酒杯內壁會留下一道道酒滴,俗稱“酒淚”(winetears)或“酒腿”(winelegs),這就是所謂掛杯現象。


酒淚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的含量較高,干浸出物(cxtract,除殘糖以外所有非揮發性精華物質)也可能比較豐富,相對來說這款酒的口感也會比較豐郁。許多剛接觸葡萄酒的新手大概都聽過這樣的說法:酒淚越多,酒質越好。所以,許多人喜歡通過觀察酒淚去判斷酒質,以為酒淚的密度越高、流動速度越慢、持續時間越長,葡萄酒的品質越高。


掛杯的成因


較早關注掛杯現象的學者,是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湯姆森(JamesThomson),他在1855年發表論文《在葡萄酒和其它酒類表面觀察到的一些奇特運動》,初步認為掛杯是一種由液體表面張力作用引起的“熱毛細對流”(ThermocapillaryConvection)。10年之后,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卡羅-馬蘭哥尼(CarloMarangoni)又發表一篇論文,進一步系統地解釋了這種現象,被學術界命名為“馬蘭哥尼效應”(Marangonieffect)。由于美國物理學家威拉德-吉布斯(WillardGibbs)后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蘭哥尼的學說,有時也稱“吉布斯-馬蘭哥尼效應”(Gibbs-Marangonieffect)。


具體到葡萄酒,由于酒精的揮發速度高于水分,當酒精揮發后,酒杯內壁酒液的水分表面張力就會越來越高,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道酒淚,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徐徐下滑。


另外,由于葡萄酒還含有殘糖和甘油,這些黏性物質也會影響到酒淚的密度及下滑速度。殘糖和甘油的含量越高,酒淚的分布越密集,下滑的速度越緩慢。

好的紅酒杯能有好的掛杯效果

不要被酒淚誤導


根據“馬蘭哥尼效應”的物理學解釋,酒淚的密度、流動速度和持續時間,也許只能去判斷酒精、殘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不能去判斷酒質的高低。比如一杯酒精含量達14%的加州增芳德,酒淚密度肯定超過酒精含量只有12.5%的勃艮第黑比諾,但你能認為那杯加州增芳德的品質高于勃艮第黑比諾嗎?


歸根結底,酒質的高低并不是取決于酒精、殘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是取決于酒精、殘糖、甘油、單寧、酸度和干浸出物的平衡,取決于香氣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口感的豐郁性和均衡性、色澤的優雅性、余韻的持續性。正因為如此,酒淚的多少從來就不在酒評家的評分范圍。


其實,我們旋轉酒杯的原本目的,并不是為了觀察酒淚,而是為了讓酒液旋轉起來,加快香氣的釋放。因此,希望大家不要過多地把時間浪費在觀察酒淚上,而應該迅速把鼻子深入杯口去捕捉香氣,更不要因為酒淚而對這杯葡萄酒產生誤導。


當然,酒淚可以作為一種線索,去幫助我們判斷產地、年份和發酵工藝等,比如一杯酒淚特別密集的紅酒,也許意味著:產自溫暖南邊?氣候炎熱的年份?經過低溫發酵?


當我們用合適的酒杯品酒時,幾乎所有的葡萄酒都會有“酒淚”,即出現掛杯現象。如上所述,酒精是形成酒淚的主要原因,即掛杯現象。但葡萄酒中除了酒精之外,還有糖、甘油等物質,其中糖可以增加酒體的稠度,減緩葡萄酒向下流動的速度。所以葡萄酒的掛杯現象很明顯,又粗又長的掛杯只能說明這款酒酒精相對濃度高,含糖量高,和葡萄酒的質量沒有直接關系,和葡萄酒的年份也沒有關系。


來自意大利的百年老字號


要找一款稱心如意的水晶葡萄酒杯并不容易。來自意大利的百年水晶玻璃制造品牌---路易治·波米奧尼(Luigi Bormiol),針對世界各地的葡萄酒設計出三十多個水晶杯系列,杯型豐富齊全,造型時尚新穎,滿足各種品酒需求。特博威爾餐具公司作為此品牌的中國區總代理商,從貨源、價格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國內酒店能直接通過特博威爾向路易治意大利總部訂制各樣的葡萄酒杯,價格實惠同時質量也有保證。